【養成樂觀積極的思路(一)】—— 如證法師 2018年2月25 於韓國連線開示
 
2019.04.17編輯

我這幾天我人剛好在韓國,我來韓國是第二次,你們可能對韓國不一定很了解,我可以簡單地跟你們介紹一下韓國這個地方。 韓國是一千七百多年的佛教古國,它的佛法興盛不會輸給早年的中國,佛法是從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進來了。早期韓國有三國時代:一個是高麗,一個是百濟,一個是新羅。新羅時代統一了整個高麗。在佛法最興盛的時候,曾經制定十善業作為他們國家的法律。當時出現了很多高僧。韓國最主要的文化,有兩種:一個是儒家文化,一個是佛法的文化。 這裡很多的寺廟,都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寺廟。很多寺廟到現在都保存得非常、非常好。你們如果說有機會來韓國參觀,你會知道。韓國也跟台灣一樣,曾經被日本人統治過,但是聽說當時韓國人跟日本人講好:不准破壞寺廟。所以韓國即使也曾經有過一些戰亂,但是在歷史上,寺廟都很少被破壞,一直保存得很好,很多傳統建築都保存得非常好。 這幾天我是滿感動的,我們去參觀一個寺院,叫海印寺,韓文叫해인사。海印寺這個地方,他們保存了八萬多片的《大藏經》的木刻版,看到那《八萬大藏經》,我很感動。 《八萬大藏經》是什麼呢?因為當年成吉思汗在征服各國的時候,本來是要打韓國的,但是那時韓國的國王,因為信佛,他就覺得說:一定是我們福報不夠,才會要經歷這種戰爭!於是國王就發起全國的工匠~會刻木板的工匠來刻佛經。他還要求刻佛經的這些工匠,每刻一個字要拜佛拜三拜。反正全國會刻木板的工匠,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刻佛經就對了。最後刻了八萬六千多片的《大藏經》,所以叫做《八萬大藏經》。 《八萬大藏經》刻完了以後,這場戰爭就沒了~蒙古就決定不打韓國了! 所以他們早年,對於佛法的信仰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深厚。 至於存放《八萬大藏經》的海印寺,是怎麼蓋起來的呢?據說因為皇后有一次生病,國王就到佛菩薩面前祈求,祈願皇后病能夠好起來,他發願如果病能夠好起來,就要蓋一個寺廟。果然過沒多久皇后的病好了,後來國王就蓋了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寺廟。他們對於三寶真的是很虔誠。在韓國也有很多的佛陀舍利塔,都是從中國迎請過來的。 韓國曾經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高僧叫圓測大師,他是玄奘大師的弟子,玄奘大師的弟子除了窺基大師外,最有名的弟子其中之一就叫圓測大師。在宗大師的《辯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裡面,有引到圓測大師寫的唯識的論點。他是道道地地的韓國人。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高僧的韓國,但最近三十幾年來,佛法開始在衰微…。 海印寺除了有《八萬大藏經》外,還有一個性徹大師的舍利塔(已於二十幾年前圓寂),性徹大師就是真如老師在《吾願無悔:三十五佛懺講記》一書中(p.174)提及:你想要去見他,要先拜三千拜的那個出家人。當時小時候是腦性麻痺的畫家要去見他的時候,他也叫她拜三千拜,後來那個腦性麻痺的孩子就慢慢痊癒了。性徹大師在韓國非常有名,聽說當時總統全斗煥想要去見他的時候,性徹大師一樣跟他講:「你要先拜三千拜。」但後來全斗煥沒有見到性徹大師。性徹大師圓寂的時候,聽說有三十萬人去朝拜。 二.養成積極樂觀的理路 接下來要跟各位一起學習的是,「養成積極樂觀的理路」。分享真如老師的嘉言,希望對各位建立人生的方向、以及面對生活工作,乃至於說你們辦營隊時、與人相處時的思路,都有一些幫助:
苦、樂是建立在感受上的。會不會有一種苦樂,它會超越感受? 感受是由什麼衍生的?~是我們對這個事情的「知見」。 所謂的知見,就是我們對某個事情的「認知」。 發生了一件事之後,會產生很多認知。 但是,某一種認知會產生「苦」的感受,某一種認知會產生「歡喜的」、「自信的」、「陽光的」、「樂觀的」這樣的一些感受。 對同一件事情發生,有的人看到了悲哀的一面,有的人看到了振奮的一面。這兩者的人生,實際上差異是非常大的。 現在得到抑鬱症、躁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了,各種心理疾病越來越多了。大家也想了各種方式去治療,各種由於情緒帶來的這些困擾。 與其得了再去治療,不如預防! 怎麼樣去預防呢? 要知道,這個悲觀的思想、悲觀的情緒,實際上是「源於自己的認知」。 「源於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自己導致的! 但一般人是不會接受的,因為:都是因為某、某、某做了事情然後讓我變成….。或者是某一件事、或者是某一個人,影響了我的人生,然後我變成這樣….。 我能改變這種事情嗎? 改變這種事情,必須得爭取主動的、內心能用上力的地方~如果把所有的成敗、所有的問題的主宰,都交給這個事、這個人這樣的話,那我們到底如何能夠改變自己?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就是:要調動內心的力量! 在調動內心力量的時候,要對自己進行分析、對自己進行觀察。 什麼是觀察? 發脾氣的時候什麼樣啊?持續多久啊?強度如何啊?會說一些什麼啊?身體的苦受是怎麼樣? 乃至,我們的表情是怎麼樣、眼神是什麼,自己知道嗎?呼吸狀態知道嗎?然後還有在悲哀的時候、我們很沮喪的時候,我們是什麼相狀?它波動的期限,你知道嗎? 但是,正在發脾氣的時候,會想要有一個餘力觀察嗎? 練習了很久修行的人會有的,但是通常是沒辦法觀察的,多半都是事情過後,我們才觀察!建議大家可以寫下來:當你發了一次脾氣之後,甚至某一類事情、某一件事,你只要提到他,就開始發脾氣,然後這件事嚴重地影響了你的平靜、你和家人的親情、親密的感覺。 甚至影響你工作,然後甚至會影響你對你自己的看法,因為這件事你無法正確地看待自己,我們的人生好像就毀在那件事上。 所以這件事就一定要拿來做觀察、做分析,但不是胡亂地觀察,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觀察。 所以要去觀察:當我對這件事憤怒時,我對這件事的認知是什麼?我下的定義是什麼?令我憤怒的那個定義,是誰安立的?~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令我自己憤怒的! 但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和這件事本身的樣子,是一樣的嗎?還是我只看到了一個面?甚至我看的這一面也可能很扭曲的? 不要一發生之後就陷入情緒的失控,然後全部的情緒就攪在裡面,每次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攪進去的!這會讓我們處於焦灼的狀態!除了會毀壞自我形象,也會影響跟家人的關係,影響很多、很多美好的事情。

我讀這一篇,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覺得老師講的這句話是很神奇的一個思惟模式,他講的真的很有道理:<<苦樂源於感受,感受源於知見>>,也就是認知主導你的苦樂,而認知主導你的苦樂,就代表說:會讓你生氣的境界出現~是因為你對事情的認知的關係而造成你會生氣的,對不對? 有一些夫妻在吵架的時候,不會承認說是因為自己的認知造成二人吵架,而一定會認為說,就是因為對方做錯事,我才會跟他吵架! 但老師告訴我們說:「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它是不是就是這樣呢?」老師説:「要去觀察!」有些科學家曾指出:「人在生氣的時候,講出來的話都不一定是正確的。」有些學佛學很久的人,他在很生氣時講出來的氣話,還認為說:「我講出來的就是真理!」,生氣的時候,要觀察一下:在生氣的時候,你的認知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這個連科學家都會觀察的,更何況身為不斷探索真理的佛教徒,是不是更應該理智地去看待,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看出去的世界是正確的嗎? 談到「苦樂的感受,是源於自己的認知。」:我想到,古代很多高僧大德,在面對這一些能夠讓他非常痛苦的境界來臨的時候,卻都只哈哈一笑,然後事情就很快地解決了。既然有這一些大德他們能夠這麼怡然自得地處理一些我們覺得很離譜的事情,那為什麼我處理不了呢?我身為一個佛教徒,身為一個出家人,是不是我也要學習著改變我的內心,真正去看到說:逆境出現的時候,實際上不是境界的問題,而是因為我的認知,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樂觀的去看待這個境界的關係? 但是這個轉換的過程,第一個,你一定要先「觀察!」,然後發現說:你平常碰到事情都是用一種讓自己不平靜的方法來處理事情,或是說你對某一種現象、某一種境界的一種執著所產生的。你是不是真正是這樣?當思路通了,生命中就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會出現。
「治怒」是非常重要的!「治怒」,你一定要發現是什麼東西令你憤怒?然後當你找到你的安立之後,你要發現它的扭曲、不正確、片面性。在情緒起來的時候,以及在平靜的時候,你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一不一樣? 是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 這概念雖然可以這樣輕輕鬆鬆地講出來,但是要你從心裡這樣認知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下苦工夫的,不是說一下子就改了。 所以說,當你發現了你對這件事情的扭曲的認知之後,因為你會發現你把這件事情~傷害自己的這件事情,完全地嫁禍於某個事情、某個人,當你開始研究自己的時候,可能也會帶來一些情緒。但是,那個時候,靜下來看一看:到底是因為什麼,我一直為這件事苦惱?一旦找出了背後的因之後,一旦知見改了之後,感受就改了。 一定要在內心剛剛開始朝向痛苦的時候,就把它截止掉,那個時候會最輕鬆的。所以呢,我們一定要小心「不良情緒」!

面對同樣一件事情,心情好跟心情不好,感覺會不會不一樣?同樣一個人,一個動作,你心情好的時候呢,你對他這個動作,覺得還能接受; 心情不好的時候,對他同樣一個動作的時候,就想:「這個人太過份!」。為什麼心情好、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差別在哪裡?是不是「心」?差別就在你的「心」! 老師說:「師父,都用一種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很多的事物。師父看到營隊每一個人,都很開心,師父都覺得很有希望,即使面對很負面的事情出現的時候,師父還是覺得很有希望。」師父真的是很陽光的一個人,師父看到每一個人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就高興的不得了。但是對比我們,如果內心不樂觀,面對很多場合,就會變得沒感覺! 師父看每個人都會覺得很有善根,很有希望。猶記當年福智教育園區開學典禮,師父豎起大拇指,對第一屆的學生們說:「你們是最幸運、最了不起的一群!」哇!師父笑的多燦爛、多開心!但其實當時園區剛剛起步,小朋友問題多不多?問題多啊!可是,師父就不會這樣去安立。 我也是這樣一直跟著師父學習:學習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我們眼前的每一個境界。 就像老師這邊講到說:「我們面對每一件事情都有我們的安立。」「是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自己的感受。」 這句話很重要哦!「是我們的心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決定了我們自己的感受。」 我不曉得說你們在座的各位,最常現起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想法?最常現起的想法是很光明的想法呢?還是很負面的想法?如果說你是常現起比較負面的想法,要不要學習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呢? 我自己這幾年來也在改變,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情,我就:「哇!這麼沒有善根。」現在我會想:「嗯,這個一定有佛菩薩的美意在裡面!」如果你能夠這樣想,會不會長期都會比較開心一點?如果說,你只有一個思路,一定要照著你自己的想法做,會不會到最後,做每一件事情都很痛苦? 最重要還是在你的「心」:決定你面對境界的「苦樂」,來自於你的「感覺」,你的「感覺」來自於你的「認知。而你這個「認知」呢:生氣的時候,你要去「觀察」:你在什麼場合生氣的?你為什麼會生氣?你生氣的時候,基本上都現起哪一些理路?要把這些理路「寫下來」。再去觀察:你生氣的時候會現起的這些理路,在你心情好的時候會不會有這些理路?你會發現心情好的時候,肯定不會有這些理路。於是你就會知道:生氣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想法,是正確的還是扭曲的? 如果發現:心情好的時候的理路,跟心情不好時候的理路,是不一樣的時候,就代表心情不好的時候的理路是扭曲的。既然心情不好的時候理路是扭曲的,我們要不要想辦法把這些扭曲的理路改一下呢?稍微改一下,你會不會快樂一點呢? 每一個人的內心的負面的想法都不一樣,有些人負面的想法會想要自殺;有些人負面的想法會想要離家出走、有些人常常現起負面的想法就想離婚;有一些人常常現起負面的想法就是:既然你對我這樣,我就做給你看…。每一個人常常現起負面的想法都不太一樣,要去找看看說自己最常出現的想法是哪一種想法。
要小心「不良情緒」對自己健康的摧殘,就是小心「壞心情」!不要覺得壞心情是你沒辦法的,實際上是你可以把它翻過來的,關鍵是你有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可以開示我們很多正確的方法!廣論班,在廣論班裡。 你們在廣論班裡是不是解決了很多家庭問題?會不會有時候帶著非常、非常痛苦的心情想說:「啊!我不要去了,我今天完全心情不好,我沒有心思研討。」。但是也許某一個同學說:「來吧!你快過來。」你就不好意思,去了。去的時候,把書本開始打開、開始學《廣論》的時候,你就發現說:欸,你的心慢慢的變,你在慢慢的好起來。等到你再回家,面對到同樣的人(那個你覺得永遠不會改變的那個人)、同樣的事,你突然發現說:心裡有一點空間了,可能可以做一點善行了,就是~當別人釋放善意的時候,我是不是接受一下?我是不是不要一直把別人安立為:他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學《廣論》之後,我的心好像變得很善意,因為我的心比較有空間,好像可以談論一些矛盾的、衝突的問題,我有能力駕馭,不會讓矛盾變成更激烈的矛盾,而是讓矛盾慢慢地化解,然後大家達成諒解、達成感恩!

有些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大部分都會覺得:我的心情不好,好像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去找到正確的方法? 老師做了說明:怎麼樣能夠找到正確的方法呢?從《廣論》裡面找到正確的方法。老師說,我們學了《廣論》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比較能夠接納別人,比較能夠做一點善行。「心裡有一點空間」。又因為心裡比較有空間,「就可以談論一些矛盾的、衝突的問題」。 像你們參加法會,或者說參加營隊,乃至於參加一個提升課之後,會不會「心比較會有一點空間」呢?或是說參加完提升課,面對同樣的境界,你會不會比較容易生起那種心:「我可以原諒你,我比較能夠接納你。」? 老師這一點主要是告訴我們說~如果內心希望比較有一點空間,跟接觸好的環境有關係。所以我都會鼓勵同學,有機會《廣論》研討一定要參加 ; 提升的活動,能夠參加就儘量去參加。因為你每參加一次,你就會出現一種結果,就是老師講的:「心裡面有一點空間。」我不跟你計較了,我比較能夠原諒你;或是說你比較能夠有一種正面的想法來面對一些事。
我們之所以那麼生氣,生氣的原因~「都是他的錯」吧? 如果是認識到自己錯的人,會特別生氣嗎?應該是會愧疚,對不對?會愧疚!所以還是建議大家要在《廣論》班,不要退學。 我看到,在《廣論》班改變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因為在廣論班裡天天要「觀功念恩」,對不對?「觀功念恩」會給我們生命提供很多不一樣的角度。比如說,這罐子裡裝著好吃的,但是如果我一直只朝著鐵蓋子去看的話,就是一個鐵蓋子嘛,很冰冷,也沒什麼。但是,你一旦朝著另一個方向去看的時候,你就發現說:「啊,隔著玻璃,這裡面是好吃的東西」,然後想著想著你就很有胃口想去吃了。它就不僅僅是一個鐵塊、鐵片而已了。「觀功念恩」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養成一個習慣。

這一段,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觀功念恩是什麼意思呢?它會給我們生命提供很多不一樣的角度。」 對我們凡夫來講,誰最容易對自己「觀功念恩」? 一般講起來,自己最容易對自己「觀功念恩」。就像我們自己做錯事情,我們會不會承認是我自己做錯事情?不會!但是旁邊的人做錯事情,我們會不會吹毛求疵的覺得他做錯事情?一定是這樣的。你會發現全世界我們最容易原諒的是誰?自己!我們會非常容易原諒自己。 「觀功念恩」的角度,是學習用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他。 如果幫你開車的人,車子開錯方向了,他內心會不會想說:「你最好不要罵我。」第一個現起的一定是這樣,對不對?但是,你第一個現起的是什麼?「這個人真的看起來有問題!」。我們就是這樣。 「觀功念恩」為什麼跟「代人著想」是合在一起看? ~因為「觀功念恩」就是:當你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你看他的好處,以他的立場來著想的時候,你就比較能夠接受別人。 就像剛剛講的,集全國之力,刻《八萬大藏經》的那個韓國國王。他真的是很有修行的一個國王,碰到眼看戰爭即將來臨的時候,他第一個現起的想法是:「我們國家沒有福報,所以要累積福報!」,但是,如果他想的只是:「這些蒙古人真是可惡!」,生氣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如果他拚著國家的力量去跟對方打仗,有可能就打輸了。但他想的是:一定是我福報不夠,所以我應該趕快累積資糧。於是很認真的累積資糧,結果做了一個很偉大的事情~用了全國的力量,刻了八萬片的《大藏經》。刻完了以後,戰爭也沒了,那位國王就變成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國王。 同樣一件事情,可能有一百個思路、可能有一千個思路,但是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思路不一樣,可能產生的結果就不一樣,我們的生命就會不一樣。
所以觀功念恩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養成一個習慣:朝著樂觀的、積極的、美好的方向去看待他人生命和我們自己的生命。它是朝著一個希望的、有信心的、自己非常有自信的這樣一個方向去看待生命本身的世界。 當我們眼睛沿著美好、希望、善良、感恩心、無私,這樣的一直看、一直看。當你朝著這樣的方向去看的時候,你會不會看到?你一定會看到世間上是有這樣的,不是沒有的,是有的!你就會突然注意到說,喔!有這樣多積極的、美好的東西,原來好像是被我忽略了,甚至是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別人的習慣、別人在我的生命裡默默默默做的那些事情,我以前都沒有覺得有多好,但是一旦我想要「觀功念恩」的時候,我發現說,哇!他真的已經默默的為我做了很多了。

老師說,觀功念恩最重要是讓我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什麼呢?朝著樂觀的、積極的、美好的方向,去看待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朝著希望的、自己非常有自信的一個方向,去看待生命本身和世界。 如果你常常在班裡面聽到觀功念恩、常常聽到好消息,會不會開心?不曉得你們常不常稱讚別人?常不常講好話?常不常對別人觀功念恩?這個很重要! 你常常對別人觀功念恩,你周圍的人會常常聽到好的聲音,你周圍的人常常聽到好的聲音,他也會常常回饋給你好的聲音,這點很重要。 老師為什麼特別告訴我們說,要我們多朝樂觀的、積極的、美好的角度來看待我們自己乃至於他人的生命? 因為當你用這種樂觀積極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乃至於他人的生命,你就會發現,生命當中,有很多東西是被你忽略了!這幾個字很重要喔︰「有這麼多積極的、美好的東西,原來是被我忽略了,原來是被我忽略了!」 你會不會覺得,別人有這麼多積極的、美好的東西,原來是被我忽略了?也許不會有人承認他忽略別人的東西。但是觀功念恩之後,發現,我們真的會忽略別人的東西!別人很多美好的東西,在我的生命當中會被忽略了。 這一句話很重要喔――是被我忽略的。「忽略」表示什麼?它是存在的,可是你沒有看到它的存在,對不對?就是「忽略」了。 我們周圍實際上很多被我們忽略的東西,老師說,包括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別人的習慣,然後別人在我的生命裡面默默地做的那些事情,我以前都沒有覺得有多麼的美好,被我忽略了。可是當你觀功念恩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別人的心、別人的語言、別人的習慣,還有別人在我生命當中為我默默付出的那些事情,那些事情實際上他已經為我默默付出了很多了!~同一件事情喔,同樣的你每一天看到的人喔。 所以老師以前常常告訴我們:我們生命當中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我跟他很熟悉,但實際上我忽略了他生命當中很多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看事情的的角度,決定了這一生的苦樂。 三.總結 我們即將要去參加義工的護持,包括我們的企業營,乃至於未來的企業班,有沒有可能裡面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被我們忽略呢?是有可能的!師父看待周圍的每一樣事情都是無與倫比的美好,可是我們卻不一定如此,對不對?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我們的心啊! 所以,如果說你們有機會參加企業營的護持,應該要歡喜,因為我們的生命將有一個很有希望的未來,有一個很有希望的營隊即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應懷抱著希望、懷抱著感恩,有可能很多你過去生的朋友,有很多美好的遭遇,即將在不久的未來會出現,就在企業營裡面會出現,你們會不會有這種期待?還是你們對於企業營已經覺得:「法師,我已經參加過很多年了,這已經沒什麼了。」你是哪一類的人? 最後收攝一下: 「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感受,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苦樂。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我們的生命的頻道,從抱怨的、不懂得感恩的這個頻道,轉換成積極的、樂觀的、甚至於美好的這個頻道。」~老師是從這個思路,轉換成~我們生命動力的來源來自於哪裡呢?實際上就是來自於我們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如果說你對事務的看法是積極的、有希望的、而且是樂觀的,你的生命就會充滿了動力,就會充滿了希望。而你自己的生命充滿了動力、充滿了希望,會不會影響別人呢?也就會影響別人。可是,如果說我們的生命都是朝著悲觀的,甚至於負面的想法的話,那我們這種悲觀負面的想法,會不會影響別人呢?也會影響別人的。 所以,改變我們的認知,改變我們的見解,改變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你能夠常常去思考,認識自己,能夠把我們自己的這種負面的想法做一些轉變,我們就會有一個嶄新的生命,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情。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今天就先上到這邊,很謝謝你們這麼認真地聽這一堂課。 很謝謝大家能夠在企業班裡面認真地學習,很謝謝大家能夠在企業班裡面認真的護持,也很謝謝大家能夠報名「企業營」的義工,也希望大家能夠很認真的去當「企業營」的義工,很謝謝大家!因為有你們認真地學習,有你們認真地付出,很多的企業人士他們的生命才能夠有希望,非常謝謝你們!也希望靠著我們大家的努力,我們能夠把一個又一個的有緣的有情找回來,能夠幫他種下~哪怕一點點微量的善根。謝謝你們。

觀功念恩是促進和合的寶劍,它會擊破非理作意。

真如老師

因為煩惱沒有調伏,所以生命才感受到種種的痛苦。

常老和尚

當我們反省自心的時候,就會發現寬恕。

真如老師

善於運用你生命的五分鐘,這可能是你能夠學習經論的一個必要條件!能夠珍惜五分鐘來學習的人,這個人將成為偉大的人!

真如老師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會天下太平。

真如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