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生命價值觀(上)
如證和尚
2012.08.02編輯
在「新世紀生命價值觀」這幾個字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這兩個字。在大專院校也有「生命科學系」,但在此所要談的「生命」與生命科學系所謂的「生命」不同。
生命科學所謂的「生命」是生物性的,例如細胞等等;而在此所談的「生命」是以總體的角度來看:生命,應該是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所有問題的集合,其中包括了健康、思想、痛苦和快樂等等。因此,要徹底對生命做出全盤的分析,是一個困難的課題。
一個人一生中最主要追求的是什麼?總的來說,離不開一個很簡單的概念:「離苦得樂」。每個人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快樂、離開痛苦。例如,我們一出生,肚子餓了就會哭,哭了媽媽才曉得小孩要喝奶,喝完奶不餓了,不餓就不會苦了。仔細觀察我們生命的主體,不管是為了得到關愛、為了吃飯、為了睡覺、或者是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我們所做的種種都是為了得到快樂。
小時候追求快樂的方式,大部分偏向直覺性的;長大之後的追求方式就會轉變成思考性的。舉例來說,在國、高中階段,有人想要考上好的高中、大學,因為可以得到別人的讚美,或是未來能比別人更容易得到豐富的資產,這些都是為了眼前的快樂,或是為了預期的快樂去做的種種追尋。
又譬如在座的各位同學,對於座位舒不舒服、冷氣冷不冷,內心都會有感受,這些內心的感覺正顯示了「我們想要得到快樂」。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是為了得到快樂而做種種的努力,但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的分析,不會認為自己是為了得到快樂而做這些事的。
長大了以後,快樂的需求就會變得更長遠一點,例如做「生涯規劃」時不能只想到眼前,否則將來出社會、生小孩,該怎麼辦?如果想得再長遠一點,還要想到老年的規畫。所以,無論是近程或是遠程,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離苦得樂」。
又好比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興趣也都不一樣,不管你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只要得到了,內心就會有一種滿足的感覺,這種「滿足感」就是一種快樂的需求。
人們所追求的快樂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物質的快樂」,一種是「心靈的快樂」。
物質的快樂屬於直覺性的,是感官直覺的快樂。例如:車子可以讓你坐得很舒服、天氣熱有冷氣可以吹……,是透由外在物質得到直覺性的快樂;而心靈上的快樂,則像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試想在豔陽下,跟喜歡的人們在一起,雖然很熱,但是否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雖然太陽曬得我很熱、皮膚不快樂,但內心很快樂。
關於「心靈的快樂」與「物質的快樂」一定要認識清楚,去追求的時候,生命才不會偏差。現代社會普遍追求的大都是物質上的快樂,然而很多人在出社會前,不了解快樂有兩種,一進入社會就把主力擺在物質的追求上。當他投入全部的力量,都朝這個方向去發展,有時候雖然會覺得生活好像有所欠缺,但是也找不出問題所在。步入中年之後,發覺自己雖然賺了很多錢,但過得並不快樂,那個時候才開始反思:「原來,我得到的只是物質上的滿足。」
有句話描述了現在的人找工作的理想條件:「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要「五子登科」──車子、金子、房子、妻子和孩子。但是,得到這些不一定代表得到了生命的一切,如果能在還沒正式進入社會之前,把這一點認識清楚,未來會更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命,讓生命變得更豐富、更富麗堂皇。
心靈的快樂跟物質的快樂要如何權衡?心靈上的快樂必須超越物質上的快樂,心靈的快樂絕對不能被物質的快樂所主宰、左右,否則就會變成一個痛苦的人。
很多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都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快樂。有些人看似擁有了很多,可是跟家裡的人常吵架;有些人位高權重,但壓力很大,甚至因為過勞而早衰。從此可以看出,如果你的心靈沒有辦法超越,那麼來自周圍的壓力,會讓你變成一個不快樂的人,即使這輩子擁有再多金錢也沒有用。心靈的快樂要勝過物質的快樂,心靈要能夠主宰物質,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在這個時代,有哪些東西是屬於心靈無法主宰的呢?譬如上網,有很多人沉迷網路,如果沉迷網路到連平時該做的事情都無法完成,那代表你的心已經被電腦控制了;另外,看電視也是一樣。在《電視春秋》一書當中提到,美國有很多年輕人看電視看得過度,學習能力大大降低,乃至產生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律不整、情緒暴躁、疲倦、吸毒、飲酒、硬心腸、性慾放縱、學習困難、手腳不靈活、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過患。如果因為看電視而導致反應變得遲鈍,或者是事情沒辦法做、飯也吃不下,很明顯地,心已經被某個東西控制住了。
人的心靈狀態應該是很靈活的,應該能夠隨時掌握環境;反之,假使我們的心無法完全掌握環境的話,代表它已經被環境控制了。
本文摘自2008年8月23日 雲科梯大專營 如證法師開示